高位统筹,构建“全链条”救助格局。泾川县检察院将司法救助工作置于检察工作全局中谋划推进,制定了《司法救助工作实施细则》,明确救助范围、标准、流程,确保救助工作有章可循、规范高效。建立了“刑事检察+民事检察+行政检察+公益诉讼检察”联动机制,各业务部门在办案中同步排查救助线索,实现“应救尽救”线索筛查全覆盖。同时,加强与法院、公安、民政、乡村振兴等部门的协作配合,建立信息共享、线索移送、联合回访等工作机制,形成“检察主导、部门联动、社会参与”的多元救助合力,让每一份救助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。
精准施策,打造“靶向式”救助样板。聚焦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、未成年人、残疾人、脱贫不稳定户等重点群体,坚持“应救尽救、应救即救”原则,通过深入案发地、走访群众、调取资料等方式,全面了解救助对象实际困难,量身定制救助方案。针对未成年人被害人,不仅及时发放救助金,更联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疏导,协调教育部门保障其受教育权,构建“经济救助+心理干预+社会帮扶”的综合救助体系;对于因案致贫、因案返贫的家庭,结合乡村振兴政策,协助申请低保、临时救助等社会帮扶措施,从根源上解决其生活难题。近三年来,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22件,发放救助金51.5万元,帮助22个家庭渡过难关,真正让司法救助成为困难群众的“及时雨”。
延伸职能,彰显“暖色调”司法温度。在做好经济救助的同时,注重将司法救助与化解社会矛盾、修复社会关系相结合,通过“救助+释法说理”“救助+回访帮扶”等模式,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对救助对象定期开展回访,了解其生活改善情况,协调解决后续困难,防止“一救了之”;针对案件中暴露的社会治理漏洞,制发检察建议,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、堵塞漏洞,从源头上减少因案致困现象。此外,通过公开听证、法治宣传等方式,向社会公众普及司法救助政策,让更多人了解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职能,感受司法为民的温度与力度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